5月23日晚,受韩国女主播福利 绿色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应星教授做客韩国视频-韩国女主播福利-韩国微电影 ,为全院师生作“从田野到历史:打开质性研究‘双轨并行’的新局面”主题报告。报告在英庐楼Y119举行,全院100余名师生参加,副院长蔡前负责主持,社会学系教授胡宜负责点评。
报告伊始,应星教授以当前质性研究的现状为切入点,指出目前以田野调查为中心的质性研究存在“单薄无力、悬浮无根”的通病。通过对韦伯、费孝通等东西方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溯源,应星教授强调,社会学不应自我设限,既要有勇气回应当下,也要运用历史的视角去开展研究,从而突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真正“把历史带回来”,质性研究也能在横断的共时研究和纵深的历史脉络中持续发展。
随后,应星教授基于“传统”与“新传统”的框架,阐述了历史因素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重要性。他以“运动式治理”“行政发包制”“组织整合”“单位制”等当代社会议题为例,运用“田野与历史”双轨并行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这些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源头,展现了将历史带回质性研究的重要价值。应星总结,对于当前质性研究存在的弊病,作为社会学人,应把握好观念与经验之间、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张力,将历史感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带入田野研究中,构筑起田野与历史“双轨并行”的新局面,做“饱满厚实、脉络清晰”的质性研究,即“察其渊源、观其流变”的事件研究。
临近报告尾声,在场师生就“如何将现实性事件精准地与历史性事件建立联系”、“继三次巨变之后,如何从社会学视角理解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等问题与应星教授展开交流,应教授一一予以耐心解答。
胡宜教授根据自身田野调查经验对应星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应教授“察其渊源,观其流变”的质性研究思路对于田野调查甚至于理解中国深层的历史根基都具有极强启发性,也为进入田野、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建立问题意识提供了先进性的启示。
报告最后,蔡前对应星教授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感谢,鼓励在座师生认真消化和吸收报告内容,在今后的质性研究中真正做到田野与历史的相互补充,产生更多更大的学术成果。让历史赋予田野的厚度,让田野赋予历史的实感,一场座无虚席的学术盛宴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扩展阅读: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清华社会科学》主编。研究领域为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革命史。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2009)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韩国微电影 》《近代史研究》《法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权威刊发表论文多篇。获教育部社科成果奖、北京市社科成果奖、陆学艺基金会全国社会学优秀成果奖、《韩国微电影 》创刊三十周年“中坚作者奖”、《社会》杂志杰出作者奖、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奖、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奖励。
撰稿:王欣冉
图片:吴朋坤 程熙
审核:蔡前